文津故事会 | 御前太监的一天【世说中国系列】
所谓的“御前太监”,其实就是在皇上跟前做事的宦官,他们的身份地位在清代宦官中算是比较高的,也因为直接伺候皇上而显得格外重要和特别。这些御前太监在皇帝面前奔波忙碌,每时每刻都要巴结、讨好,陪着笑脸,随时听候传唤,绝不敢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委屈和怨怒更不敢有丝毫的表现,可以说太监的一生是无比悲苦的,这也是被禁锢在封建牢笼下扭曲的生存状态。
进了宫廷的新宦官首先在东夹道做杂务,在忍受了几年的辛苦后,好不容易到了“御前”。“御前”是在皇帝边上侍奉,所有的宦官都住在东西夹道,分配在各自的部门中侍奉皇帝。
东西夹道有做指挥的宦官,人们把他叫“带班的”。早上,天蒙蒙亮宦官们就起床了,洗脸、漱口后,穿上衣服,由带班的率领着去皇帝处。那时,皇帝在养心殿的后殿寝宫起居。
带班的先去皇帝处请安,双膝跪地,说完退下,他的工作就完了。下级宦官依照惯例不在御前跪拜,而是径直去做各自的工作。虽说如此,实际上却没有什么重大的工作,不过是干分配给自己的活儿。
皇帝吃了早点后,御前组就排好队,跟着轿子去书房。大家都是慢步走着,一到书房,就站在房间的里面和外面,或者泡茶,或者端茶,有时做些被命令干的活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工作,但如前所述,礼仪方式十分烦琐,譬如,泡茶、进茶、递东西时,如果不小心失手,那就完了。一定要将东西捧在身体前,身体必须微微前倾。不能高,也不能低,大体的高度相当于眉中心。
还有,当主子吸水烟时,就要跪在地上,牢牢地握住水烟袋,捧着,随时塞烟草,点火用的纸捻必须吹得好。这是很费工夫的,如果不留心,就做不好。当时,在清朝宫廷,主子吸水烟或烟丝已经是日常的事情了。一般是饭后吸水烟,其他的时间抽烟丝,即使主子没有嘱咐,到了时候,就要准备得好好的,拿过去。宫廷中不太吸鸦片,但宣统帝(1909—1911 年在位)的皇后抽(据说是在搬到天津后才开始抽的),所以,官必须跪在地上给烧鸦片。皇后先向左抽四口,所以在她身体躺倒的时候,就必须捧着烟枪。然后,皇后转向右边,再吸四口。照顾她吸鸦片的时间当然很长,侍者只有机械地、一成不变地侍候。在开始时,侍者当然是很紧张的了。
在穿衣服方面,有专门的部门,按季节给主子准备衣服。但是,直接侍候的人还必须记住,在穿衣或脱衣的场合,主子不会按宦官的想法动作的,必须跟随主子动,穿得好好的,这是相当费力的活儿。清朝最后的皇帝宣统在《我的前半生》中这样写道:
有很多衣服放着不穿。我换衣服也有明文规定,四执事库的宦官负责为我换取。平常穿的袍褂从正月十九日穿的黑白毛皮的袍褂到十一月一日穿的貂皮上衣,都要按照一年的名单换穿,有二十八种,节日仪式服饰的复杂、麻烦是很厉害的。
皇帝从书房回来,11点吃午饭。食品从厨房运来,一碟一碗地罗列在两个大饭桌上。两个大饭桌是连着的。午饭的菜有30 多种,都装在盖着盖的器皿里。除了每次都吃的菜以外,每天都有太后赏赐的,皇后或妃子进献的,总计有40多种。皇帝说一声“碗盖”,吃饭就开始了。
御前组在旁边侍立着将桌子上的菜放在皇帝面前,因为菜太多,皇帝怎么也吃不了。不过就是端上来,摆上而已。御前组的人袖口都缝着白布,手也洗得很干净,看起来很是卫生。厨房,做肉食的,做蔬菜的,做点心的,任何一个皇族每天的饭都有一定的进献样式和数量。一说“进膳”,配膳的人不慌不忙地按照进献顺序,把做好的食物从架子上拿下来,端过去。拿错或者撒了是禁忌的。
关于皇帝的吃饭,《我的前半生》是这样描述的:
耗费在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是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的殿上太监,殿上太监在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厨房里面。
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的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由一个太监尝过,叫作“尝膳”。在这些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肴端上来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五个小太监就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开始“用膳”了。
……
皇帝吃完饭,御前的就分为上班和下班交替退出。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就休息。过一会儿,皇帝就要到处走走,或者休息,或者做些什么,御前的就要跟着他,直到晚饭时,到处走动。跟随主子去访问某个宫殿或王府,或者出去游山逛景时,主子轿子旁边增加两个宦官。其他的人捧着必要的东西在后面跟随。主子的轿子出发时,抬轿子的、随从都必须用一定的步调,抬轿、放下、卷帘都要十分小心。
……
宦官夜里值班、早起床,不管有没有事,都不能忽怠,随便离开。如果皇帝急召某位大臣,下了圣旨,宦官就必须立刻传达“召某某大臣”。大臣或诸王来参拜,就要放下帘子,迅速离开,不能在能听到谈话的位置,要退到只能听到主子命令的地方。御前宦官每天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一天几次去太后、太妃,或者应去的王府那儿,报告皇帝前晚睡得如何,每次饭吃得如何,宦官们慌慌张张地窥伺各个方面的反应。这种事已经是非常明了的习惯事项了,所以对于宦官来说,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一气儿说完,而听的人也很厌烦。因此,没有任何反应。
某个宦官回忆道:“但是,如果哪天太后微笑点头,或者说个只言片语,去汇报的太监自个儿就有面子了,或者认为自己被褒奖了,心情很是舒畅,终生都不会忘,可现在想起来,帝王之家充满了虚伪和做作,平常家庭的父子夫妻所有的真感情是找不到的。”宫廷中一天的生活大体就是这样。通常只要是干活儿,不出什么特殊的事,退下时也要侍候老爷(宫廷里这样称呼大太监),除此之外,小太监也没什么事情可干。在限定的框架中行动,也会倦怠的。宫廷中也没有休假,有时,宦官请几个小时的假,去外面玩玩,但是也没有舒解心情的地方,而且出宫廷的手续很麻烦。出去进来都要有通行证件,通行证是木制的,上面按着印。到了民国后,就改为贴着本人照片的“护照”(通行证),出入宫门时必须让卫兵看。对于宦官来说,还有一个烦心的原因,这就是作为皇帝近侍,即使是小事,也不能用轻松的心情去做。譬如,给皇帝梳头,结发髻时,要非常小心,手要快,要巧,必须让皇帝觉得舒服。对于宦官来说,皇帝是“金人”,不能让其有一点不快。
节选自【日】寺尾善雄著 《宦官史话》
商务印书馆出版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微信号:cpwenjin
官方淘宝店铺: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新浪微博:@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